
6月11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核心活動——“科技減貧的目標與實踐論壇”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承辦。論壇聚焦科技創新賦能減貧,匯聚全球智慧,探討科技創新助力精準減貧的新路徑、新模式,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轉化為支持國際減貧的現實生產力,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幕環節由重慶市政府秘書長羅清泉主持,緬甸科技部部長苗登覺,塞爾維亞科學、技術發展與創新部國務秘書瑪麗亞·格尼亞托維奇,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林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院士,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胡云,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胡衡華等中外嘉賓先后致辭,彰顯了國際社會對科技減貧合作的高度重視。

論壇迎來多項重量級發布。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總工程師葛毅強視頻發布首批“一帶一路”科技減貧先進適用技術成果清單,為全球減貧提供中國方案。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孫坦現場推介《中國農業科技減貧經驗案例及國際合作》專著,系統總結中國智慧。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所長李家堂視頻發布“瀾湄糧倉國際科學計劃”,聚焦區域糧食安全合作。

儀式上,西南大學校長王進軍與意大利特拉莫大學副校長保拉·皮蒂婭共同按下啟動按鈕,標志著“中國(西南大學)—意大利(特拉莫大學)植物資源創新利用合作中心”正式啟航,搭建起中歐農業科技合作新橋梁。

主旨演講環節由王進軍主持,七位全球頂尖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對科技創新賦能減貧的深刻洞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視頻連線)深入剖析了欠發達地區兒童早期科學養育的長遠經濟效益。國務院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分享了中國西部農村“慧育中國”模式的減貧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闡述了雜交水稻對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基石作用。意大利特拉莫大學副校長保拉·皮蒂婭介紹了歐洲消除全球饑餓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青年科學家李海騰呈現了“一帶一路”青年力量參與推動科技創新助力農業減貧的生動實踐。尼泊爾農林大學校長莎拉達·塔帕利亞探討了中國農業技術在尼泊爾的減貧潛力。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科學委員會主席羅伯托·薩爾瓦雷薩分享了利用社會創新解決貧困問題的經驗。
在“智能向善——科技減貧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高端對話環節,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擔任引導人,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斯里蘭卡佩拉德尼亞大學校長特倫斯·馬杜吉斯、匈牙利駐重慶總領事百里、歐洲農學協會理事會主席伊迪絲·勒·卡迪以及科技部國際杰青項目專家阿梅爾·艾哈邁德·易卜拉欣等嘉賓,就科技創新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地服務于全球減貧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了深入交流,凝聚廣泛共識。

此外,福建南平市還通過材料分享的方式交流介紹了科技特派員制度賦能鄉村振興的經驗成效。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緬甸、塞爾維亞、意大利、尼泊爾、阿根廷、斯里蘭卡、匈牙利等多國以及國際組織的官員、頂尖科學家、高校校長和行業領袖,與中方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地方政府領導、院士專家及高校科研機構負責人深入交流。
據悉,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是“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旨在通過國際科技交流推動創新成果共享,助力共建國家高質量發展。其前身為2023年在重慶舉辦的首屆大會,期間構建了高能級科技合作機制并啟動多項專項計劃。大會于2025年6月10日至12日在四川成都舉辦,是首屆大會后的延續性國際科技合作活動。大會每兩年在成渝兩地輪流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