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春暖花開,萬象更新,全國“兩會”在春的序曲中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委員、學校副校長溫濤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數學與統計學院陳貴云教授,全國政協委員、文學院院長王本朝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資源環境學院謝德體教授,為民愿發聲,為發展獻計,赴京出席盛會。校園網將根據媒體采訪報道情況,推出“兩會傳真”專題,分享學校代表、委員的“聲音”,聆聽新時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實現。
黨委宣傳部 黨委網絡工作部
要把秸稈作為農業的肥料源!全國人大代表謝德體提出建議
——轉自《中國合作時報》3月5日報道
“中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超過6億噸,按粒稈比1∶1.2計算,再加上其他作物秸稈,全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超過10億噸,其中可收集利用秸稈量達到9億噸。”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表示,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作物秸稈提供的養分占中國有機肥總養分的13%-19%,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建議要把秸稈作為農業的肥料源。

據介紹,我國對秸稈的利用雖然歷史悠久,但是農村中有大量富余秸稈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為此完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組織和管理機制,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促進秸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形成成熟、完善、先進的配套技術很有必要。從現有的秸稈產量計算,9億噸秸稈中氮磷鉀養分含量相當于600多萬噸尿素、1000多萬噸過磷酸鈣、1000多萬噸硫酸鉀。秸稈還田已經成為中國沃土工程的重要內容,秸稈覆蓋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技術措施,一般都能增產10%以上。長期還田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土壤碳),每公斤土壤提高1克碳,北方每公頃玉米、小麥可提高0.6-1噸產量,南方每公頃玉米、水稻可提高0.3-0.6噸。同時,秸稈覆蓋地面,干旱期減少了土壤水的地面蒸發量,保持了耕層蓄水量;雨季緩沖了大雨對土壤的侵蝕,減少了地面徑流,增加了耕層蓄水量。覆蓋秸稈隔離了陽光對土壤的直射,對土體與地表溫熱的交換起了調劑作用;農田覆蓋秸稈有很好的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此外,秸稈還能作為生物質能源。秸稈是生物質,生物質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中占14%。我國每年農作物秸桿資源量占生物質能資源量的近一半。農作物秸稈能源轉化的主要方式是秸稈氣化。除秸稈氣化以外,秸稈還可以用來加工壓塊燃料,制取煤氣、沼氣,轉化為生物油。如果用5億噸生物質代替煤炭,可減排700萬-800萬噸二氧化硫,減排氧化亞氮3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億噸,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巨大。
謝德體作為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平均每年為兩會提供的建議約有十條之多。今年,謝德體代表又帶著他的11條建議來到了北京,其中半數均與“三農”工作相關。他表示,我們被人民選舉出來,就要為人民反映心聲,為國家建言獻策。作為一個代表,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才能把一件事做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