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暑假是科研工作攻堅克難、實現躍升的黃金時期,學校各研究團隊正搶抓時間機遇,聚焦科技前沿,鉚足干勁潛心研究,力求取得更多創新突破,奮力跑出科研攻關暑期“加速度”,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學校推出“暑期科研‘加速度’”系列報道,將實時呈現學校師生暑期聚力科技創新、推進科研攀登躍升的昂揚風貌和豐碩成果,彰顯學校持續深化有組織科研,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姿態、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
日前,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豐教授撰寫的《數字勞動與受眾勞動的理論混淆及其實踐危害》一文,在學科權威期刊《馬克思主義研究》刊發,并作為封面文章推薦。
該文指出,持續壯大的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正確認識數字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數字經濟的基礎理論和核心范疇,即“數字勞動”。數字勞動概念發端于傳播政治經濟學學者達拉斯·斯麥茲創立的受眾商品理論,經文森特·莫斯可、蒂齊亞納·特拉諾瓦、泰博·舒爾茨、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等學者的創新發展,形成了數字勞動理論。數字勞動理論與勞動價值論、受眾勞動論在核心觀點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如果過度強調理論繼承性,而忽視其中的差異性,直接將受眾勞動與數字勞動等同起來,或者將受眾勞動統一于數字勞動之中,就將極大地擴展數字勞動的邊界與范圍,一切網絡活動、數字活動似乎都成了數字勞動。出現了數字勞動與受眾勞動的理論混淆。數字勞動與數字經濟緊密相關,數字勞動概念泛化,產生了數字產業定位的偏差和數字經濟發展虛化等實踐危害。厘清和把握數字勞動和受眾勞動的內涵與邊界,才能有效地分類保障數字勞動者和受眾勞動者權益、規范和引導數字資本健康發展、準確定位未來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擴展閱讀:論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