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大局中賦予了重慶新的時代使命和戰略定位,為重慶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性機遇。為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落實落地、見行見效,5月13日,重慶市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和視察重慶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理論研討會。我校黨委書記張衛國出席研討會并作了題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要堅持“四個創新”》的研討發言,這是我校人文社科專家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實際需要,努力為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重要表現,為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貢獻了西大智慧。5月17日,《重慶日報》進行了摘登。

現將發言全文轉載如下: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要堅持“四個創新”
西南大學黨委書記張衛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這既為加快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重慶立足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市情,以大城市帶動大農村指明了發展方向。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關鍵要創新思路。為此,我們要從創新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發展模式、體制機制四個方面著力,加快各要素系統集成,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創新發展理念。一是樹立“大城市輻射反哺大農村,大農村支撐拱衛大城市”的協同發展理念,一手抓大城市綜合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全面升級,一手抓大農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二是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手抓大山區“兩山”轉化路徑迭代升級,一手抓大庫區生態屏障功能全面提升。三是樹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暢通縣城作為“城尾鄉頭”這個城鄉融通關鍵樞紐,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通過“大城市帶大農村”形成城鄉共富的合力,通過“大山區連大庫區”形成城鄉共美的張力,跑出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加速度”。
創新發展路徑。一是創新大城市優化發展路徑。優化城鎮體系,推動形成主城區發展能級躍升、主城區與周邊區縣一體化發展的多層級發展格局。以水為引打造宜居宜業的山水城市,依山就勢發展獨具特色的山區城市,生態優先培育山清水秀的庫區城市。把握數智化賦能契機,推動數字重慶建設。二是創新大農村全面振興路徑。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讓“糧田”變“良田”。扎實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支持山區庫區各區縣培育各具特色的主輔產業,打造巴渝和美鄉村。三是創新區縣城連接城市和農村的協同發展路徑。壯大縣域經濟,培育強縣強鎮,筑牢“大城市”連接“大農村”的橋梁。實施“強鎮帶村”工程,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培育具有特色產業支撐的名鎮強鎮,打造人口和產業集聚的區縣域副中心,為農民就地城鎮化提供條件。落實主體功能區責任,嚴控區縣城擴張邊界,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而美”的現代化城鎮。
創新發展模式。一是堅持實施“實體牽引、特色培優”的產業轉型升級模式。聚力壯大優勢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不斷提升產業平臺能級,推動集約集群集聚,塑造品種品質品牌,聚力補鏈強鏈延鏈。二是積極實施“以城帶鄉、結對并進”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加快形成“中心帶動、板塊聯動、毗鄰互動”的協同發展格局,加快城鄉同步發展、一體發展,在統籌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補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三是探索“小縣大城”發展模式。瞄準“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在區縣城積極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人口、產業、公共服務等向區縣城集聚。四是探索“千萬工程”重慶篇。要將“千萬工程”作為農民致富、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的重要綜合平臺,積極實施“四千行動”,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面打造山青水美宜居鄉村。
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健全農村居民收入分配機制。深化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培育壯大“強村公司”,構建更為完善的城鄉要素市場交易體系,拓寬農民參與要素收益分配渠道,推動城鄉共同富裕。二是創新城鄉要素流通機制。通過制定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等手段強化政策激勵,讓城市資本、科技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下得來,留得住”。三是統籌推動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縱深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增強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深入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