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通訊員 關耳
“00后”真的遠離傳統文化和經典名著?大學生最喜歡看哪些書?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南大學圖書館發布了2019年度大學生借閱圖書大數據。數據顯示,入圍借閱量最大的前100部圖書中,大多是世界或中國經典名著,傳統文化占比也相當高,“鬼吹燈”等網絡流行文化圖書反而減弱。觀察人士認為,有人說“00后”遠離經典名著和傳統文化,這可能真是個誤會。
《圍城》與大學生有共鳴
今年,受疫情影響,學校目前仍未正式開學,教學活動還在網上進行,所以往年慣例的大學生年度個人借閱量文理科前十強名單暫未公布,但西南大學圖書館照樣發布了2019年全年借閱最熱門的100本圖書排行榜。錢鐘書先生的經典小說《圍城》和2017、2018年一樣,繼續受追捧,以全年借閱5334人次高居榜首。第二名至第十名的依次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全年借閱4248人次,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全年借閱3776人次;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全年借閱3751人次,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全年借閱3676人次;曹雪芹的《紅樓夢》,全年借閱3517人次,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幸福之路》,全年借閱3057人次;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全年借閱3024人次,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全年借閱3014人次,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全年借閱2834人次。
“這十本書是清一色的人文社科類經典著作。”曾長期關注大學生閱讀現象的西南大學新聞傳播學教師、作家鄭勁松說,“自啟動大數據對年度閱讀狀態分析以來,人文社科經典繼續受到大學生讀者青睞,這已是常態。”與前兩年比,今年的借閱量前十強圖書都接近3000人次,而去、前年榜首的《圍城》也沒超過一千,這是怎么回事呢?學校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學校加大圖書資料投入,基于人文社科圖書受歡迎的程度,學校會增加購置這些上榜圖書的復本量,以保障讀者能夠借閱,最熱門的圖書,最多復本可達100以上。“有書可借,也自然增加了借閱量。”鄭勁松說。
《圍城》能夠連續三年進入年度借閱量榜首,在鄭勁松看來,一是這本書太出名,早已享譽世界;二是《圍城》講述的是民國,特別是抗戰內遷的高校大學校園生活,錢鐘書深刻而幽默的筆觸,令讀者神往;三是《圍城》所揭示的愛情與婚姻、人生的困局與命運,容易讓進入大學之后的青年人產生“共鳴”與“共情”。
“00后”親近經典名著與傳統文化
在西南大學圖書館這份年度借閱量前100強圖書榜上,記者發現大多是耳熟能詳的中外經典著作,其中,文學類占比80%以上,而且多為西方文學名著,如:《簡愛》《茶花女》《呼嘯山莊》《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教父》《十日談》《麥田里的守望者》《包法利夫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海邊的卡夫卡》《傲慢與偏見》等,而中國文學上榜的僅有現當代文學中的《四世同堂》《紅玫瑰與白玫瑰》《平凡的世界》《狼圖騰》《林海雪原》《塵埃落定》《許三觀賣血記》《穆斯林的葬禮》《陳忠實小說自選集》等十余本,另外還有《毛澤東傳》《名人傳》《喬伊斯傳》等中外名人傳記,以及《史記》《中國哲學史》《國史大綱》《中國思想史》《西方美學史》等史學著作,《國富論》《理想國》《時間簡史》《人論》《物種起源》等哲學著作,也不乏《地獄的十九層》《夢里落花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天使總是笨女孩》等早期網絡文學精品。
“不難看出,有人說‘00后’大學生遠離傳統和經典,可能是誤判;親近經典和傳統文化,是良好學風的轉變。”對這份書單所反映的借閱狀況,鄭勁松分析認為,近年來,西南大學狠抓經典導讀,從2013級開始,學校設立了名著閱讀的學分,每屆新生入校,學校就列出100部人文與科技經典名作,由學生選讀,并配套開展知名專家的導讀課程,隨后還進行統一的測試,測試合格就能獲得2個學分,這有力地推動了大學生閱讀經典。
魯迅巴金沒上榜 或與教育和閱讀方式有關
與往年比較,曾經名列借閱榜前十強的沈從文《邊城》已經跌出前100本熱門圖書,除老舍上榜外,魯迅、茅盾、巴金、冰心等大批作家都沒能上榜。
“不能簡單看這個數據,就認為學生們遠離魯迅、沈從文,這估計與中學語文教育有一定關系。”對此現象,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精品課程《經典導讀與欣賞》主講教師董小玉教授這樣認為,曾經有段時間,很少直接將經典作家作品作為中高考閱讀試題,產生了弱化導向,不過這個現象正在轉變,去年開始,經典作品已經重出江湖,期望能引發中學教師重視。董小玉同時認為,大量中國名作家作品其實已經安排在中小學時代課外閱讀,很多著名作品已有電子圖書,學生們可采取手機閱讀等方式,紙質圖書借閱量也自然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