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家時刻瀏覽手機,疫情新聞不斷,這種全域性、全時段、全人群、全行業的影響很可能會讓人們產生恐懼心理,頭暈腦脹,胸悶,食欲不振……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對此,今日(9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心理學部抗擊新冠肺炎心理科普專家團隊總結出12法,幫助市民進行自我調適,消除緩解恐懼心理。
據介紹,自1月29日起,西大心理援助熱線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咨詢專家團隊全部是心理咨詢方向的專業教師,以教授、副教授為主體,心理咨詢經驗豐富,很多老師參加過2008年抗震救災一線的心理援助工作。
那么,如何消除緩解我們的恐懼心理呢?心理專家提醒,在自我調適時,從來沒有固定的方法。靈活和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處理,疫情下的恐懼自會找到它的出路,就會讓恐懼心理一邊涼快去。
1.放松呼吸法
通過呼吸放松告訴我們身體是安全的,可以放松。放松呼吸比正常的呼吸更深更慢,呼吸部位更低,通常在腹部而不是在胸部。
簡單易上手的方式:確保你舒服的坐著或者躺著,慢慢地閉上眼睛,通過鼻子緩慢地呼吸,可以把內視覺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看到隨著自己的緩慢而深度的呼吸,腹部在起伏,大約10次之后,就會進入到放松的狀態。
2.訴說表達法
訴說表達法的核心是說出自己的恐懼。把自己的恐懼、擔心、害怕說出來,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常用、易用的調適自己恐懼的方法。
在疫情下的恐懼,可能的原因是把恐懼隱藏起來,特別是有一定社會歲月的人,認為表露恐懼是可恥的,壓抑恐懼的結果,恐懼可能加強了。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把自己的焦慮、擔憂、害怕、恐懼說出來,就會發現,恐懼感降低了很多。
3.寫述法
如果采用訴說表達方式覺得不安全,還可以采用寫述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恐懼。
采用紙筆的方式,獨自寫下自己的恐懼,通過這種方式表達,由內隱的方式上升到外顯的方式,恐懼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4.尋求心理支持法
在疫情下,可信任的關系是恐懼的有效緩沖器。
通過分析、尋找自己可以獲得的心理溫暖的、信任的、懂我的資源等等就可以獲得心理支持來緩解恐懼。
5.安全島法
安全島法是指你可以在你的內心深處,找到一個使自己感到絕對舒適和愜意的地方,它可以是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
如果可能的話,它最好存在于想象的、并非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某個地方。關鍵的是,這個地方只有你一個人可以進入。
安全島法是一種用想象法改善自己情緒的心理學技術,在恐懼時,找到一個仿佛是世外桃源的地方暫避一時。
6.經驗掣法
經驗掣是某個能夠讓自己感到安全、平靜的一個物件、話語、姿勢或情境等等。經驗掣法就是在恐懼時,激活經驗掣,重回經驗掣喚起的溫暖、安全和力量,從而化解恐懼。
例如“人生沒有跨不過去的恐懼和害怕”這句話,就可以成為一些人的經驗掣,當想到這句話,就會喚起自己的溫暖感、安全感,從而調適自己的恐懼。
7.情緒降級法
所謂的情緒降級法,就是指不能一次性把強烈的恐懼轉換為平靜心安時,可以采用先把恐懼轉化為害怕,再把害怕轉換為擔心,再把擔心轉換緊張,再把緊張轉化為心安,最后把緊張轉化為心安等形式,來調適自己的恐懼心理。
8.正常化接納法
采用正常化接納法讓我們自己接納恐懼。讓自己認識到,這種疫情的特殊時期,我們感受一些擔心、害怕、恐懼是人在特殊危機時期的正常化反應,這是特殊時期的正常現象。
9.風險分析法
在疫情下,為什么會這么多的擔憂呢?
很可能在疫情下,產生了模糊、籠統的認識,導致了這種主觀臆測。通過這種風險分析方式進行梳理,就會獲得清晰的認識,降低恐懼。但一定注意,這個方法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對有真實風險的人,需要采用現實問題解決方式進行。
10.思想和行動融合的分離法
擔憂、恐懼、焦慮都是對未發生的事情的一種預期。因此對疫情下,這種恐懼可以采用思想和行動融合的分離法來化解。
讓自己領悟到,擔憂和恐懼的事不等于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就把思想和行動融合進行了分離。這樣會緩解自己的擔憂和恐懼。
11.朋友的問題法
采用朋友的問題法,可以問自己,如果我的一個朋友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怎么給他講?也會有一定的領悟,我們的恐懼夸大了,從而緩解自己的恐懼。
12.好運法
通過想法“還有更糟糕的,幸虧我還沒有遇到”的啟動,讓自己認識到,自己幸好僅是害怕、擔憂,還有更糟糕的,幸虧沒有發生,我還是好運的,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放下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