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與情感認知實驗室教師團隊,所屬一級學科為教育學,所屬單位為西南大學,主要負責人社會科學處處長邱江研究員。團隊人數11人,主要事跡如下。
團隊以健全人格修養為教育之根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促使學生立志扎根祖國、奉獻人民,肩負時代重任;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著力引導學生奮發向上,追求真理,緊跟前沿,探索未知;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成為守誠信、敢創新的心理學人才。著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樂于奉獻、熱心公益的良好風尚,培養學生做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用心對待工作,不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時刻站在學科的前沿陣地;以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以先進的理論引導學生,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生;樹立良好形象,規范個人行為,為學生做好典范;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幫助學生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科研工作者。
針對研究生培養,團隊不僅培養其掌握領域內的理論基礎及研究前沿,更重視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學生根據研究領域和選題結成研討小組,交流并討論前沿成果和研究論文;高-低年級,博士-碩士結隊互助,協作攻關。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立科研素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研究興趣。近5 年指導研究生的成效顯著,博士生何李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year IF = 14.5)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5-year IF = 5.2)發表學術論文,并于2020 年獲得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CYB20081,主持)項目資助;博士生陳群林獲重慶市優秀博士論文獎;博士生孫江洲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rebral Cortex (5-year IF = 5.9)發表高被引論文,獲重慶市科協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博士生李彧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 (5-year IF = 6.5)上發表論文,并獲得中國科協資助出國訪學;博士生王康程于2017 年獲得重慶市科協“科技新星培育工程”項目資助。
團隊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創造性和情感健康的認知神經機制及干預研究。團隊圍繞以上方向,通過多模態多組學(基因-環境-腦-行為)的技術手段和方法(行為、腦電、磁共振、基因、認知訓練、神經干預等),基于假設驅動和大數據驅動兩條思路,從“描述規律-揭示機制-預測評估-干預提升”的角度開展了系列原創性工作,深入考察了創造性和情感健康的認知神經機制,不斷探索創造性潛能的培養提升方案及情感障礙的早發現早干預方法,力圖圍繞“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腦計劃”、“健康中國行動計劃”等國家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一系列接地氣的科研工作,服務于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以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總體而言,近5 年的學術貢獻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創造性的認知神經機制及培養提升、情感障礙的神經機制及早診斷早干預、建立兒童青少年創造性與情感健康的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庫并公開共享。
團隊不僅重視科研成果,同時致力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主要有以下貢獻:1、加強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為創造性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2、推進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前沿技術的推廣普及,擴大心理學學科的社會影響力,讓科學研究始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3、借助心理學最新科研成果,深入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學習與生活,促進兒童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4、參與南京市政府投資入股的新型研發機構的建立,幫助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心理大數據研究院;5.將科研成果向應用轉化,如形成多項教學案例。
團隊目前已經建立了以兒童青少年為主的創造性多模態腦影像數據庫(5000 人次),最終試圖建立多中心(腦成像中心)多站點(數據采集站點)的青少年腦智發育的大數據共享平臺,通過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基因遺傳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解決青少年大腦發育和智能開發的關鍵科學問題,為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團隊已經形成了擁有11名科研骨干(其中4 名教授,4 名副教授),8 名博士生,39名碩士的研究團隊。具體包括青年千人1 人,重慶市巴渝學者1 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實驗心理學》負責人1 人,團隊已主持承擔課題20 余項,包括10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同時團隊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辦學,與美國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美國Georgetown University,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日本Tohoku University,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實驗室,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有密切的聯系,為候選人進行國內外合作和學術交流提供了切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