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電化學界面的多尺度原位表征:從技術選擇到裝置設計與智能分析
時 間:2025年6月19日(星期四)15:00
主講人:李釗
地 點:弘智樓(第21教學樓)105
主辦單位:材料與能源學院
主講人簡介:李釗,博士,現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與鉆石光源開展博士后研究,參與英國EPSRC“INFUSE”項目,聚焦電化學體系中固液界面的多尺度原位表征。他曾參與法拉第研究所“CATMAT”項目,并在利物浦大學開展長循環電池的原位拉曼研究。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并在比利時魯汶大學聯合培養期間開發了原位光學電池系統。此前曾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SSRF)開展研究工作多年,從事原位X射線表征方法的開發與實驗支持。
講座簡介:
電化學界面作為固態電極與電解液中離子物種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其結構與反應行為深刻影響能源系統的性能、穩定性與壽命。然而,該界面通常位于材料內部,具備高度的異質性與動態性,實時觀測極具挑戰。原位(in situ)與工況原位(operando)表征技術為揭示界面結構–功能關系提供了重要手段。報告將系統介紹一套圍繞電化學界面展開的多尺度原位表征策略,涵蓋探針選擇、電池裝置設計、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等關鍵環節。重點討論X射線(XRD、XAS、CT)、拉曼等多類探針在空間、時間與化學敏感性方面的互補優勢;介紹如何在裝置構型中平衡“真實工況”與“多模態兼容性”;并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多技術聯用(順序或同步)實現對界面反應的全景式觀察。此外,為應對快動力學與長期老化研究需求,報告將介紹機器人輔助實驗與機器學習在高通量數據處理中的最新進展。通過“技術選擇—裝置設計—智能分析”的一體化框架,報告旨在為電化學界面的深入理解與精準調控提供有效路徑,推動新一代能源技術的發展。